新闻中心
HEALTH MANAGEMENT
2022-06-13 18:54:24  •  媒体报道
从云康近期走势,浅谈医联体共建模式发展

近期ICL行业企业由于受到核酸检测降价的影响,股价在一季报集体利好后开始走下坡路,但我关注到港股的一家ICL企业反而逆势上涨。

 

云康集团从5月18日上市以来,涨幅累计65.02%,这应该是港股过去一年表现最为亮眼的医疗新股了。

 

云康集团其实也是一家ICL的公司,从招股书中披露的来看市场份额在国内是排名第五,是排在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艾迪康以及华大基因之后。但仔细读了招股说明后,会发现云康集团的业务侧重点上是和这些ICL有比较大的区别的。

 

和以规模著称的金域医学、以“一体化”发展注重渠道的迪安诊断不相同的是,云康集团更加注重医联体业务的发展。在招股书中就以医联体业务作为一个专门的业务分类,进行医联体业务的财务信息的披露。

 

 

通过招股书披露的医联体业务的营收来看,这部分营收已高速增长,其中2021年医联体业务同比增速超过100%。即使剔除新冠检测部分的收入,云康过去几年在医联体业务的营收复合增长都超过40%。

 

和医联体共建的现场诊断中心数量上也持续上升,于 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分别协助建立32个、53个、68个及76个新的现场诊断中心。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云康协助建立及运营的现场诊断中心数量达到了322个。

 

其实和医联体共建诊断中心的模式各家ICL也早有布局。2021年年报中,金域医学提到运营共建项目 670 个,新拓展项目 150 余个;迪安诊断新增10家精准诊断中心,累计30家精准诊断中心。

 

如果说ICL行业以前是接医院不愿意做和没能力做的检测项目,那共建现场诊断中心的模式就是ICL企业直接给医院赋能了。这对于整个行业都是利好的,疫情使得ICL行业和医院有了更高的粘性,共建模式的推动将会实现医院和ICL的共赢。

 

虽然在诊断中心的数量上,少于金域医学,但在发展医联体业务的上云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云康除了大力开展市场拓展,招股书还强调了推广医学诊断和检测标准化。招股书中提到2013年,云康与世卫组织下属的非盈利机构CLSI展开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质量及技术标准体系。而且云康是CLSI在亚洲唯一的执行合作伙伴。

 

实际上标准化的建设也是一直是行业的痛点。这也是之前ICL行业在国内渗透率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医院方很难在检测过程中对ICL企业进行监督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导致医院不愿意牺牲口碑来与外部第三方合作。

 

这样看来云康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痛点。招股书中披露,云康在专业上,帮助龙头医院提高诊断和检测的能力,以国际化的标准提供高水准的服务。在运营能力上,云康将服务融入到共建实验室的日常运营中,提供包括医学冷链物流服务、供应链服务、科室设计、人员培训、以及诊断的标准化及质量控制、营销推广等。依靠这两点,云康实现了拥有牢固的客户忠诚度及黏性。

 

招股书数据显示,云康超过60%的主要诊断外包服务客户与公司开展业务已有五年或更长时间。ICL专家访谈中也谈到了这点,合作共建的模式有排他性质捆绑合作,一般会是5年以上,8-10年也有。这样牢牢掌握区域、增加粘性,后续5年还会有业务。意味着医联体业务会更加稳定持久,这也是我看好云康医联体业务的主要原因。

 

通过招股书披露,我还发现有趣的一点。大家一定会觉得诊断中心建在了医院内部,服务费用和利润肯定会相应的下降。实则不然,云康的招股书中提到,“我们为医联体提供的诊断检测服务的费用通常比诊断外包服务的费用高约5%至10%”。这一说法在ICL专家访谈中得到验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2021年云康的整体毛利率为53%,高于金域医学迪安诊断的分别47.29%和38.26%,可见云康在医联体业务找到了行业新的增长点。

 

除了市场因素的驱动,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也在大力推动医联体的发展。光是近期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和《关于规范公立医院分院区管理的通知》,对于医联体诊断中心的推动都有很强的指向性。这也坚定了我对医联体诊断中心业务未来发展的看好。

 

在市场驱动和政策导向的趋势下,我相信医联体的业务未来将会是ICL行业的主战场。而更加注重这一部分业务且运营模式更加成熟的云康大有可为。另外安信证券最近研报也提到,云康集团短期有望进入港股通。进入港股通后,有着港股诊断稀缺股的云康集团投资者基数将会进一步扩大,绝对值得关注。



文章来源:经济看点

Copyright 2023 Yunkang Group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2059545号-6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